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可能做到嗎?



我有聽中廣新聞網的習慣,最近常出現元大權證的廣告,內容通常是一男一女以互動的方式介紹元大權證,一般人聽到可能只是當成一個普通的廣告,但是在理財教練的耳中聽來,卻是充滿了陷阱與風險,當然責任不全在廣告背後的供應商,當中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理財的不正確觀念,今天先提出兩點與大家分享:

首先,第一句響亮的廣告詞:『槓桿比例大,損失只有本金』
槓桿比例大就是有機會以少賺多,以小搏大的意思,有點像賭博,廣告詞的後面也由提到,槓桿比例大就是高風險的意思,說明的還算清楚,沒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但是損失只有本金這句話可能就需要討論了。

我先說結論:損失的絕對不只本金,還包括無形的事物,如時間與機會成本。當您真的投入權證投資,你應該會花時間做點功課,甚至剛開始可能都算是繳學費,賺錢的機會應該不高,所以你可能會賠一些錢,but,重點就在這裡,你有可能積少成多,一不小心累積損失不少錢。(當然沒有投資股票損失的多,但是還是損失)

俗諺:『時間就是金錢』當您花了時間但是結果卻不如預期,你又損失了不少錢。另外,你這段時間與這筆錢可以拿來做其他的事,譬如看電影,買書,與朋友聚會,這就是損失的機會成本(可以上網查查機會成本的意思),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損失小錢而已,廣告都有隱惡揚善的嫌疑。

第二句廣告詞『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
這句話更有趣了,結論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真正的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因為風險屬性是一個抽象的觀念,牽涉到個人對投資工具損失的主觀看法,與個人的財務狀況可承受損失的程度。實務上常發生類似下面的狀況:

銀行的財富管理櫃台:

理專:阿伯,按照規定我們要做KYC了解客戶的問卷,所以我會問你幾個問題
阿伯:好啊
理專:你的投資風險屬性是甚麼????
阿伯:當然是低啊
理專:謝謝!再請問一個問題:『你投資的時候,你會希望賺多錢?大概是幾趴?(百分比)
阿伯:投資當然是賺越多越好,10%以上
理專:……………

發現梗了嘛?

投資風險屬性低,卻期望報酬率10%,是很明顯的矛盾,可是一般人的看法就是如此。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也發現人類對於風險有兩種極端的看法,當你賺錢時你會避免風險,當你虧錢時你會更喜歡冒險。


這也是為什麼金管會要求銀行在客戶投資基金前要填寫KYC問卷(Know Your Customer了解您的客戶),一個人對風險的認知需要另外一個專業人士的引導與溝通才能獲得接近事實的結果,否則評估自身風險屬性這件事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保險業務員為何需要轉型為『財務規劃顧問』?

理財教練林於震的分享

給年輕人的懶人記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