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神的主權與管家職分

姜健國財經系列 基督徒金融觀 十四集系列 II. 神的主權與管家職份 當我們講到主權,我們可以用一個手錶的比喻: 手錶在法律上是有三個身分 第一個身分誰是擁有者 第二個身分誰是管理者 第三個身分誰是受益者 三個身分可以是同一個人,但是也可以是不同的人。舉例說車子是父親擁有,家𥚃雇有司機,車子用來帶小孩上下學。這𥚃三個身份就看的很清楚。父親是擁有者,司機是管理者,小孩子是受益者。 對我們能看見的天地萬物,神和人的關係在聖經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詩篇 第二十四篇(大衛的詩)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創世記 第二章15節 耶和華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16節 耶和華神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馬太福音 第二十五章23節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創世紀講很清楚,耶和華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就是管家的工作。 耶和華又對亞當說園中各樣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馬太福音主人對僕人説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可以隨意吃”和“進來享受”這個字就是受益人的特有的身分。 這裡清楚的告訴我們神和人的角色區分,神是擁有者,人是管理者同時也是受益者。 人是具有雙重的角色,我們不但是管理者也是受益者/享受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運用在管理錢財的時候,擁有者可以隨自己的心意做任何決定,可是管理者則須遵從一定的規則來執行,兩者的特性是完全不同的 。 就是因為如此,在實際操作的情況下,擁有者反而會有患得患失的疏失,反而管理者可以客觀地按照規則來進行,所以有些管理者可以完成的工作,擁有者不見得辦得到。最簡單的例子,沒有一個外科醫師敢為自己兒子動手術的。 耶和華創造天地萬物和人,耶和華並創造各項的資源供人使用,但耶和華他自己並沒有創造錢,而是用了神所造的人去造了錢,但在神又在聖經中提到錢2350次之多,在四福音中耶穌所做的38個比喻,其中有16個跟錢有關。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錢一定有它獨特的重要性,不然聖經不需要提這麼多次。 耶和華在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他同時把一些造物者的奧秘放在其中,人類在欣賞大自然美的時候,同時也漸漸發現許多神造物的奧秘,人類使用神給的百般智慧把這些奧秘發展成為各

聖經裡談到錢,可不可以收取利息?

姜健國財經系列 基督徒金融觀 十四集系列 I. 基督教與金融發展史 申命記 23章19節 : 你借給你弟兄的,或是錢財或是糧食,無論什麼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 20節 : 借給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給你弟兄不可取利. 歷史上最早有關利息的紀錄可以回溯到西元前300多年在巴比倫的時代, 早年有錢的地主把錢財借貸給別人,如果本金或利息無法償還,必須把自己或家人賣給債主當奴隸。 收取利息一直是基督教裡面一個爭論的問題,在西元314年,羅馬宗教教士們直接宣布借貸收取利息是違法的。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在中世紀時候歐洲把放民間借貸(或者我們俗稱的放高利貸)認為是異端. 財經觀念的大突破 陈志武(耶鲁大学教授):为何犹太人能垄断欧洲金融行业? 這個現象到了16世紀才有重大的突破 這個突破當中有兩位重要的人我也必須要提的,第一個就是馬丁‧路德,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他鼓勵大家要自己唸聖經,如此一來一般人對聖經有了新的見解.另外一位很重要的就是加爾文,加爾在他的文章中説到,既然我們能夠把土地租出去收地租,把房子租出去收房租,為什麼不能夠把錢租出去收「錢租」呢?這裡錢租就是原始定義就是利息。 西元1557年,日內瓦一個專門為這個議題組成的委員會決議,認定收取利息是允許的。這是西方銀行企業的起頭,也是世界文明大爆炸的引火線。 在這裡要做一點總結 利息合法化,是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大突破,是近代史的一個重大事件,就因為能夠向錢財收租,「錢財」這資源才能跟其他的資源,例如說土地,陽光,空氣或水它項的資源,獲得同等的待遇。也就是因為這突破資本主義才能誕生出來。 資本主義的誕生 就在利息合法化的幾十年後,1595年,荷蘭一家公司送了四艘船到亞洲,兩年後船回到阿姆斯特丹帶回來滿船的東方香料。這當時對荷蘭是一個轟動的事情,這給荷蘭來說是找到了一個金礦,就是荷蘭可以把亞洲的香料運回歐洲來出售 ,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樣去挖掘這個金礦。 在16世紀要從事著這項商業行為是非常的困難,首先要籌集資本建造船隻招收船員才能成行。船一出去兩年的時間在大海裡有風險非常的大。 投資人喜歡夢,企業家可以把夢成真。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國際性的公司,也是第一個發行股票的公司,同時阿姆斯特丹也成立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所。 在這同時有些突破性創意性的觀念制度也隨著誕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投資報酬增加?

圖片
大家應該常在媒體或網路上看到很多與投資獲利的廣告或訊息,大部分都是屬於投資的技巧或投資的商品,股票部分大概就是技術分析或某些私房秘技,商品的部分大概是一些新的投資標的,如權證或海外房地產。這些訊息的重點都是要吸引消費者拿錢來投資。      不過,聰明如讀者們,大家應該都具備『投資是有風險』的基本概念,因此看到高報酬時應該也會有所警惕,所以真正會出手的大部分應該是專業的投資人 ( 或稱為熱衷於投資的人 ) ,那麼您或許會問 : 那麼一般上班族或不喜歡高風險投資的人是否有方法讓投資報酬率增加呢 ?      如果是投資基金的上班族,可能就得做功課了解市場與景氣趨勢,才知道何時該轉換或進場,而長久以來廣為人知的定期定額投資法,卻慢慢的在經濟變動頻繁的環境下,難以產生優質的成果,因此慢慢有另外一種聲音質疑這種投資方法。      撇開上面提到的更換基金投資標的方法,理財教練在這裡要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與概念,可以幫助您的投資報酬增加,介紹一個真實的故事 :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博士班學生 : 瑪雅.雪頓發表一篇論文探討退休儲蓄基金的主管機關在 2010 年改變基金對帳單的通知方式後,發生了什麼狀況。     在此之前,投資人檢視自己的投資成果時,在個別基金首先看到的數字是最近一個月的回報率,然而新規定推出後,投資人看到的是過去一年的回報率,於是投資人開始將更多資產投入於股票。     正如『短期的損失規避』所預測,此外,他們的交易頻率隨之下降,不再那麼常把錢投資在近期回報率高的基金。整體來說這是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 引用自『不當行為』理查.賽勒著,先覺出版社 )          哇!原來這麼簡單!只要克服人性就可以做到了。你只需要像銀行或基金公司聯絡,要求他們只寄送一年的對帳單結果即可,大家都可以試試看。

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可能做到嗎?

圖片
我有聽中廣新聞網的習慣,最近常出現元大權證的廣告,內容通常是一男一女以互動的方式介紹元大權證,一般人聽到可能只是當成一個普通的廣告,但是 在理財教練的耳中聽來,卻是充滿了陷阱與風險 ,當然責任不全在廣告背後的供應商,當中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理財的不正確觀念,今天先提出兩點與大家分享 : 首先,第一句響亮的廣告詞 : 『槓桿比例大,損失只有本金』 槓桿比例大就是有機會以少賺多,以小搏大的意思,有點像賭博,廣告詞的後面也由提到,槓桿比例大就是高風險的意思,說明的還算清楚,沒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但是損失只有本金這句話可能就需要討論了。 我先說結論 : 損失的絕對不只本金,還包括無形的事物,如時間與機會成本 。當您真的投入權證投資,你應該會花時間做點功課,甚至剛開始可能都算是繳學費,賺錢的機會應該不高,所以你可能會賠一些錢, but ,重點就在這裡,你有可能積少成多,一不小心累積損失不少錢。 ( 當然沒有投資股票損失的多,但是還是損失 ) 俗諺 : 『時間就是金錢』當您花了時間但是結果卻不如預期,你又損失了不少錢。另外, 你這段時間與這筆錢可以拿來做其他的事,譬如看電影,買書,與朋友聚會,這就是損失的機會成本 ( 可以上網查查機會成本的意思 )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損失小錢而已,廣告都有隱惡揚善的嫌疑。 第二句廣告詞 『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 這句話更有趣了,結論是 : 一般人無法做到真正的評估自身的風險屬性。因為 風險屬性是一個抽象的觀念,牽涉到個人對投資工具損失的主觀看法,與個人的財務狀況可承受損失的程度 。實務上常發生類似下面的狀況 : 銀行的財富管理櫃台 : 理專 : 阿伯,按照規定我們要做 KYC 了解客戶的問卷,所以我會問你幾個問題 阿伯 : 好啊 理專 : 你的投資風險屬性是甚麼 ? 高 ? 中 ? 低 ? 阿伯 : 當然是低啊 理專 : 謝謝!再請問一個問題 : 『你投資的時候,你會希望賺多錢 ? 大概是幾趴 ?( 百分比 ) 』 阿伯 : 投資當然是賺越多越好, 10% 以上 。 理專 :…………… 發現梗了嘛 ? 投資風險屬性低,卻期望報酬率 10% ,是很明顯的矛盾,可是一般人的看法就是如此。 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也發現人類對於風險有兩種極端的看

給年輕人的懶人記帳法

圖片
如果您是一位認真的學習者,如果您有想學習記帳,你一定會發現 記帳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你並不孤單,大部分的人談到記帳都有同樣的感覺。 而 理財教練 長期以來都在協助更多人懂得記帳並且持續記帳,經過許多的實際的案例與經驗,發現到 記帳的工作其實可以更簡化,但是必須有更好用的工具與更有智慧的方法 ,而最近理財教練突然靈機一閃,發現一個綜合性方法,應該可以稱之為『懶人記帳法』,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方法一 : 固定儲蓄 20% 假設您是一個上班族,每個月透過薪資轉帳領薪水,所以,當你要領錢出來用時,最後一定要讓帳戶留下每月實際領取薪資的 20% 。譬如你的實領薪資為 21000 元,到了月底你的薪資轉帳帳戶要留下 4200 元不能領。 ※ 懶人秘訣一 : 不需要辛苦的把錢提出來存到另外的儲蓄帳戶,只需要記得每個月只能用 80% 的錢。 方法二 : 利用功能強大的 App 完成每日的記帳 ( 哈啦 money 記帳 ) 『哈啦 money 記帳』是一款可以 用語音輸入記帳 的 app ,它不僅可以辨識今天的花費,還可以 辨識未來或過去的語音輸入 ,自動計入當時的帳目中,譬如你可以語音輸入 : 『昨天買一杯珍珠奶茶 35 元』, app 會自動歸類為昨天的支出,你不用再去點選昨天的日期,然後一鍵鍵的輸入。 ※ 懶人秘訣二 : 動口不動手,天氣冷手指僵硬,用說的馬上搞定,不怕漏記。 方法三 : 利用 app 設立預算控制消費 『哈啦 money 記帳』除了語音記帳的強大功能外,還可以 針對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分類設定預算 ,讓你不會因為超支而讓支出失控,你只要記得, 每個月的花費控制在 50% 的實領薪資範圍內,但是可以有 20% 的彈性 ,譬如您可能有房租支出或者不可預知的交際支出,以上面的假設來說, 21000 元收入的 50% 就是 10500 元, 20% 的彈性就是 4200 元,因此你每個月可用花費最多就是 14700 元。 ※ 懶人秘訣三 : 只要這樣做,即使你是屬於『沒錢就找 ATM 』的族群也沒關係,因為你可以透過記帳與設立預算了解你的支出流向。 如果你可以按照上面三個方法來做,並配合『哈啦 money 記帳』的 app , 理財教練 保證, 只要一個月馬上可以看到成果 ! 如果你可以堅持三個月,

保險業務員為何需要轉型為『財務規劃顧問』?

圖片
台灣的保險業從業大軍號稱30萬人,這個龐大的數字與各家保險公司的人海戰術策略有關, 傳統的業務思維就是:『有人就有保單』 ,因此銷售保險與增員(帶人)一直是保險公司的黃金業務策略。經過三、四十年的長期影響下,市場上有一句話可以很寫實的反應曾經擔任過台灣保險業務員的人數, 『每個人周圍都有至少七個賣保險的人』 ,這句諺語還並不包括以前曾經考過保險業務員證照的人。 我們來看看全世界各國保險業務員的從業人員人數: 大陸:600萬,總人口13億 日本:23萬,總人口1.3億 台灣:30萬,總人口2400萬 美國56萬,總人口3.2億 從這幾個數字,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台灣保險從業人員人數不合理的多 ,雖然因此台灣的保險市場在滲透率上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這樣的市場發展其實是不健康的。 根據業界的不公開統計,目前保險業務員的每月平均新契約收入已經不到一萬元了,這和十年前每個月有3萬元以上的規模相比,已經難以想像了 ;目前各公司的因應之道就是改賣儲蓄險,但是這類商品的佣金低的可憐,難怪已經有不少資深的從業人員大嘆保險業難做而轉行或淡出。 在如此停滯的大環境下, 各家保險公司的策略並沒有差異化,一看到儲蓄險好賣,與銀行一起一窩蜂的搶客戶的定存轉進保險 ,導致市場的資金大量的轉移至保險公司,造成銀行與保險公司經營的風險提高,也因此金管會自2017年起開始透過政策管制儲蓄險的銷售,期望能夠喝止類定存保險商品的過度銷售。 俗話說的好:『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 金管會與金控或保險公司的躲貓貓遊戲一定會一直上演下去,直到出現有遠見的公司願意開始以身作則的改變行銷模式為止,否則紅海的保險市場只會讓業界窒息而亡。 此時全世界正興起的Fintech金融科技將是保險公司的救生艇,透過網路的去中介化特性,將簡易且單純的商品透過網路銷售,而複雜且高金額的商品則透過專業財務顧問來銷售,結果就是大大的拓展原有的銷售管道, 所以世界銀行的報告說:Fintech金融科技對保險業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依照上面的推論與思考, 在台灣的保險業務員如果還是停留在銷售金融商品,未來一定會被網路銷售取代(這裡提到的未來已經是進行式,已經有數家保險公司開始在網路上銷售保險) ,這時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退出市場,一條是轉型向上提升,而依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發展來看,轉型為財務

『財務規劃顧問』是什麼?

『財顧規劃顧問』與『財務顧問』看起來非常接近,但是相差很大。 關鍵就差在『規劃』這兩個字。因為 『規劃』的流程有五個步驟 :分為 1. 了解財務現況 2. 設定財務目標 3. 財務規劃報告 4. 開始執行計畫 5. 監督及執行 若少了這五個步驟,就是一般所稱的『財務顧問』,提供的服務大多偏向於投資部分,所以正確的名稱應該是『投資顧問』。 類似這樣的名稱問題在美國也有,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後,金融從業人員的價值與形象就跌到了谷底, 在2007年時由美國國會出資成立的FINRA美國金融產業監管局(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 在這個時候就發揮了功效, 它的責任主要是監管全美國64萬的從事金融產業的人,包括銷售各種金融商品的仲介人員。 若有客訴或因此造成賠償的紀錄,都會登錄在網站上供人查詢,所以相對地可以監管金融仲介人員的服務品質。 目前國際知名的財務顧問證照有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RFC(Registered Financial Consultant)、CFA、ChFP,證照主辦單位都是非營利機構,主要負責認證相關事宜,所以不受FINRA管轄。 台灣引進的證照有CFP和RFC,這兩個證照目前是美國最知名的財務顧問證照,兩者都相當重視 以客戶利益至上的道德守則 。 因為屬於非營利機構,可以堅持客觀中立的立場,要求所屬學員遵守『客戶至上』的道德規範,目前美國的財務顧問模式加上FINRA的半官方監理機構,可以確保金融商品仲介人員的服務水準與品質,但是 台灣金管會並沒有類似FINRA的監管機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金管會還未重視金融仲介人員的市場 ,或者只交由各大金控或保險公司來監管。不過長期來看,獨立的財務規劃顧問的人數將會增加,屆時台灣勢必得模仿美國增加此項監管措施。 所以一個合格的『財務規劃顧問』,他的角色類似個人或家庭財務的 『家庭醫生』,透過諮詢與診斷了解客戶的價值觀、夢想與目標,並且以專業客觀的角度為客戶提供一份可達成目標的財務規劃報告 ,協助客戶擁有美好人生。至於客戶買了哪些金融商品?對一個專業的財務規劃顧問來說,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