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如何讓自己不要成為金融詐騙的受害者?

最近的新聞媒體常常報導金融詐騙案,類似印尼的千禧期貨吸金的案例,甚至連非凡電視台都特別開立一個時段來幫助老百姓避免被詐騙。類似的詐騙案在網路上不勝枚舉,甚至我的朋友也有遊說我加入類似的詐騙案,不過,由於我個人在金融業的經驗與直覺,提醒我這個應該是詐騙,就沒有掉入陷阱。 而電視台的專家最後的建議倒是蠻令人傻眼的,他竟然說遇到金融詐騙可以打 165 反詐騙專線,他們有人可以蒐集案例,那時心裡想, 165 反詐騙專線或許對於「 ATM 轉帳」或「警方監管帳戶」這裡老套的詐騙有效,什麼時候反詐騙專線也有聘請金融專業人士來參與判定詐騙案 ? 或者一般人的反應就是 : 那些人就是貪心,只要不貪心就不會被騙了。 聽起來還蠻符合邏輯的,而且我們從小的儒家教育也是教導我們做人不要貪心,這些人只能怪自己。 當然那些主謀者確實該被法律制裁,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建立基本的警覺與防範,一定可以減少詐騙案的發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金融詐騙案層出不窮,從很明顯的『高利率陷阱』到『精明設計的股票收購案』,似乎提醒了我們一件事 : 那就是人性中應該有某些『缺陷』讓我們無法拒絕這樣的誘惑,這樣的『缺陷』並不能簡單的用『貪心』兩個字來解釋的。而最近很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就可以解釋其中所蘊含的人性弱點,有一本熱門新書『不當行為』作者理查 . 塞勒就針對行為經濟學提出了很多人類行為的盲點,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人性的盲點是 : 損失趨避與風險偏好 人類對於損失一塊錢的痛苦會大於獲利一塊錢,所以人類會避開損失。但是另外一個矛盾的現象是 : 如果你有可能獲利,你就會願意冒風險來賺更多,因此你就會忽略你也有可能損失的風險。 第二個人性的盲點是 : 『賭資效應』 如果你面臨重大損失而且有機會扳平,你接受風險的意願會變得額外的高,即使你平常是會規避風險的人。 第三個盲點是 : 過度自信 對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低估某類信息並高估其他信息。新聞媒體常報導高利率的詐騙案,但是受騙的人都會覺得是因為別人太笨了,以本身的聰明才智是不可能上當的。 我們來思考下列這個問題: 『如果有高利率的回報,為什麼別人要告訴你呢 ?』 他應該去銀行盡其所能的借錢,然後全部存入或投入這個投資計劃,才是符合人性的。而且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