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不要成為金融詐騙的受害者?

最近的新聞媒體常常報導金融詐騙案,類似印尼的千禧期貨吸金的案例,甚至連非凡電視台都特別開立一個時段來幫助老百姓避免被詐騙。類似的詐騙案在網路上不勝枚舉,甚至我的朋友也有遊說我加入類似的詐騙案,不過,由於我個人在金融業的經驗與直覺,提醒我這個應該是詐騙,就沒有掉入陷阱。

而電視台的專家最後的建議倒是蠻令人傻眼的,他竟然說遇到金融詐騙可以打165反詐騙專線,他們有人可以蒐集案例,那時心裡想,165反詐騙專線或許對於「ATM轉帳」或「警方監管帳戶」這裡老套的詐騙有效,什麼時候反詐騙專線也有聘請金融專業人士來參與判定詐騙案?

或者一般人的反應就是:那些人就是貪心,只要不貪心就不會被騙了。

聽起來還蠻符合邏輯的,而且我們從小的儒家教育也是教導我們做人不要貪心,這些人只能怪自己。

當然那些主謀者確實該被法律制裁,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建立基本的警覺與防範,一定可以減少詐騙案的發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金融詐騙案層出不窮,從很明顯的『高利率陷阱』到『精明設計的股票收購案』,似乎提醒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人性中應該有某些『缺陷』讓我們無法拒絕這樣的誘惑,這樣的『缺陷』並不能簡單的用『貪心』兩個字來解釋的。而最近很熱門的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就可以解釋其中所蘊含的人性弱點,有一本熱門新書『不當行為』作者理查.塞勒就針對行為經濟學提出了很多人類行為的盲點,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人性的盲點是:損失趨避與風險偏好
人類對於損失一塊錢的痛苦會大於獲利一塊錢,所以人類會避開損失。但是另外一個矛盾的現象是:如果你有可能獲利,你就會願意冒風險來賺更多,因此你就會忽略你也有可能損失的風險。

第二個人性的盲點是:『賭資效應』
如果你面臨重大損失而且有機會扳平,你接受風險的意願會變得額外的高,即使你平常是會規避風險的人。

第三個盲點是:過度自信
對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低估某類信息並高估其他信息。新聞媒體常報導高利率的詐騙案,但是受騙的人都會覺得是因為別人太笨了,以本身的聰明才智是不可能上當的。

我們來思考下列這個問題:

『如果有高利率的回報,為什麼別人要告訴你呢?』

他應該去銀行盡其所能的借錢,然後全部存入或投入這個投資計劃,才是符合人性的。而且當全世界央行忙著降息救經濟時,哪個地方還會有這麼不合理的高利率?這不是詐騙還有什麼是詐騙?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古人的智慧早以烙印在我們心裡,但是知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人類做決定其實並不是靠智慧,而是靠存在我們大腦中的『動物本能』,也因為這樣才會難以抗拒金錢與獲利的誘惑。

不過,我們也不用太悲觀,隨著行為經濟學(或行為財務學)的發展,已經開始發展出方法來解決人類認知與行為不對稱的問題。以下有幾個建議,可以幫助您在判斷詐騙案時更有智慧。

第一、投資一定有風險是絕對的真理
永遠要這樣想:『如果我這筆投資損失了,會影響到我的生活嗎?』絕對不要天真的以為投資虧損跟我無關。檯面上的股市名人都是繳了很多學費,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才成為投資名人的。
第二、詢問專業人員的建議
如果你不能確定是否為詐騙,又很想投資,透過專業的雜誌或管道詢問專業人員,不要找非本行的人做詢問,尤其是親戚朋友,因為每個人可以承受的風險不一樣,譬如同樣是65歲退休的人,一個人有存款3000萬,一個只有存款700萬,這兩個人可以投資的額度一定不一樣,存款少的人如果投資了高風險的標的,一定會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如果付出一些諮詢費,並且獲得客觀專業的分析,還是比被騙了之後的遺憾更划算。
第三、多閱讀行為財務學相關書籍
當你更了解自己的弱點,就能夠更留意詐騙陷阱。


當你去商場購物,看到某些商品貴得離譜,你會很直覺的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拒買,那麼當你看到不合理的高利率,你卻很自然的覺得大家都是笨蛋,只有我發現了這個賺錢的商機,這樣的推理與邏輯,您是否看到了人性的矛盾?期待人類都能記取教訓,抗拒大腦中不合理的動物本能,到時候這樣的詐騙案應該會慢慢減少才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保險業務員為何需要轉型為『財務規劃顧問』?

理財教練林於震的分享

給年輕人的懶人記帳法